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智库

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基地(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2020/07/23]   来源:民族教育发展中心   浏览次数:2732次

2014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依托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成立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基地。重点开展民族院校应用学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民族院校特色建设、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研究。

一、基地建设

1.基础条件。目前,基地拥有80平米的独立研究室1个、容纳40人的独立学术报告厅1个、120人的智慧学术会议室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工作坊1个、文献中心1个(藏书两万多册)和推广民族服饰、民族工艺(皮艺、金属)、民族体育等应用型发展工作室4个,仪器设备较全。

2.机构和队伍。基地主任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校长阿拉坦仓教授担任,副主任由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春梅教授担任。基地领导小组由包括基地主任在内的8名教授组成;两个学术委员会均由11名教授组成。研究团队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主要成员由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及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苏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兄弟院校的19名教授、5名副教授组成,其中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4名、硕士7名和本科3人,涵盖了文、理、经、法、教、工、管、艺等8个学科领域。

3.人才培养。在基地研究员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自2015年以来,共培养了3名博士后、6名博士、18名硕士。按照《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要求,基地成员中的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兼职人员均完成相应本科生培养任务;同时,以基地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依托,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培养在读博士生4名。

二、承担中心课题或专项工作

2015年,额尔敦布和教授承担中心合作委托课题“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理论探析与实践研究”,已结题。2017年,基地副主任胡春梅教授承担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重大项目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已结题。

三、工作开展

1.合作平台。根据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与苏尼特左旗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基地与苏尼特左旗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苏尼特左旗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与乌拉特后旗人民政府举行了《乌拉特后旗人民政府与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基地推进相关子项目的研究工作。

2.学术交流。基地成立以来,赴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汕头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安康学院、龙岩学院、长沙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和包头师范学院等30多所高校及其所属部门进行考察,调研学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及转型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思路,为基地后期研究打好基础。20167月,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新蓉教授带头的“民族地区教师贡献与待遇研究”课题组与胡春梅教授主持的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项目“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组,召开协同创新研讨会。20168月和201812月,基地与内蒙古大学无穷维哈密顿系统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首届“无穷维哈密顿系统高级论坛”和“无穷维Hamilton系统及偏微分方程学术培训会”区域性学术会议。20199月,基地与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第八届非线性数学物理国际会议暨全国第十五届孤立子与可积系统学术研讨会”。

四、主要成果

2016年以来,基地研究成果“关于民族院校学科专业群应用型转型的路径研究”“‘新工科’视域下民族院校学科专业内涵发展路径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应用型学科专业群的构建”“新形势下民族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等成果发表于《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课程教育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等刊物。研究基地骨干合作编写的2部著作,《分块算子矩阵谱理论及其应用》《Hilbert 空间中算子矩阵的谱和半群理论》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五、基地影响力

2016年,以基地为依托成立内蒙古高等教育学会数学教育分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恭庆教授作“数学与国家实力”的报告;内蒙古卫视、内蒙古蒙古语卫视、内蒙古日报、民族画报等媒体对基地主任阿拉坦仓教授及基地进行多次报道,扩展了基地对外宣传范围,提升了社会影响力。

 

 

【打印】 【关闭】

电话:010-66090798 传真:010-66090526 邮箱:mjzx@moe.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