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依托中南民族大学,建立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基地。基地主要围绕中国特色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与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民族基础教育政策与法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开展研究。
一、基地建设
1.条件保障。基地挂靠在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依托民族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教育学(湖北省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立项建设点、湖北省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教育经济与管理(湖北省重点学科)、法学(国家民委重点学科)等相关学科。办公场地:基地现有办公室1间40平方米,图书资料室60平方米。图书资料:藏有专业图书资料10万册,另建有基地网站。经费配套:学校每年配套经费20万元,用于日常运营及科学研究等。
2.组织结构。基地设立学术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基地办公室。学术委员会负责基地重大学术事务评审监督,工作委员会是基地工作事务机构。学术委员会由9位校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工作委员会下设基地办公室、基地工作站,基地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管理组织,工作站是基地在民族地区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据点,也是基地与民族地区政府和学校的合作纽带,承担科学调研、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的任务。基地在伊犁师范大学、贵阳师范学院、来凤县教育局等挂牌建立了伊犁工作站、贵州工作站、来凤工作站。
3.基地队伍。基地主任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田恩舜教授。学术委员会:秦惠民(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宵兵(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教授、委员),陈立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委员),张应强(浙江大学教授、委员),陈达云(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委员),杨胜才(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委员),段超(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委员),田恩舜(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康翠萍(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等9位专家组成。基地办公室有基地主任田恩舜教授、副主任兼秘书长胡炳仙教授、基地秘书魏立才博士,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工作;工作委员会现有成员2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
4.人才培养。基地成员大多为研究生导师,注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在研究中培养。基地工作站作为社会调查、应用实践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将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鼓励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基地为平台进行学习、学术交流和论文汇报与答辩。基地积极参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专业)、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教育学专业)、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荆楚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等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开展了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工作。
二、承担中心课题或专项工作
基地积极承担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课题。目前,已结题4项,分别是陈达云《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和《民族教育立法问题研究》、杨胜才《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胡炳仙《高校预科办学成效研究》。其他课题正积极准备结题过程中。
三、工作开展
1.学术交流。2015年至2016年,基地承办了3次国内、国际会议。2015年12月20日,承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200多名国内外学者参加。2016年6月25日,承办“多元文化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论坛,来自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近70位知名教授学者参加。2016年10月21-23日举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1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会。此外,基地还组织了多次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召开了基地挂牌仪式、基地学术委员会会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基地学术委员会章程、基地招标课题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聘请了基地学术委员会专家。
2.研究合作。基地成立以来,先后与广西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南疆地区民族文化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等建立了广泛合作交流。先后赴上述基地参与学术研讨,邀请广西民族大学钟海青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秦惠民教授、湖州师范学院舒志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孙绵涛教授等就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问题进行研讨。基地在贵州贵阳、新疆伊犁、湖北来凤等地开展合作,建立了工作站,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机制。基地先后与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教育学院、澳大利亚怀卡托大学教育学院等进行了合作,在人才培养和课题研究上加强交流。
四、主要成果
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成果,出版专著14部,其中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58篇,其中CSSCI论文48篇;获省市以上奖励10项,其中陈达云《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获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陈达云、康翠萍、胡炳仙《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获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估学术专著类A+,王世忠《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获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胡炳仙《重点大学建设对一般高校发展的影响:制度规约与组织生存》获湖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杨胜才《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获湖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杨胜才《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研究》获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在服务决策方面,基地成员先后赴湖北恩施、贵州等地调查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以及精准扶贫脱贫情况,先后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湖北省政协等领导批示。2019年4月至6月,参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一县一策”深度贫困地区青海片区教育脱贫攻坚调研及工作方案的研制,实地调研青海省2个州、4个县、15所学校,合作完成调研报告19个,工作方案19个。
五、基地影响力
充分发挥基地影响,2017年6月23日,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网站以“中南民族大学服务民族地区和学科建设,建设国家民族教育研究平台”,专题对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报道。依托基地平台,中南民族大学已创刊《中国民族教育评论》,康翠萍担任执行主编,基地主任田恩舜教授担任副主编,副主任胡炳仙教授担任编辑。该辑刊的创办,扩大了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重点研究基地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学术研究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