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智库

广西民族教育研究基地(广西民族大学)

[2020/07/23]   来源:民族教育发展中心   浏览次数:1437次

20157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依托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建立广西民族教育研究基地。基地研究主要聚焦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重点开展广西民族教育、西南地区跨境民族教育、东盟民族教育领域研究。

一、基地建设

1.领导重视。基地主任为广西民族大学原党委书记钟海青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达云、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朱华出席挂牌仪式,由广西教育厅副厅长白志繁为“广西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揭牌。学校积极提供了办公场地、办公设备、配套经费、基地网站建设等条件,积极帮助解决基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2.机构和队伍。基地现有教授5人,其中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1(钟海青教授)基地成立以来,研究团队主要成员中有1人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受聘为广西“民族教育学”岗位特聘专家、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专家库专家,并当选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比较教育组副组长;3成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入选“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才项目。至2019年,共有3人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3.人才培养。共招收培养民族教育学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11人(包括东盟国家博士生5人),硕士研究生52人,国内访问学者1人。

二、承担中心课题或专项工作

开展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合作(委托)课题4项。钟海青教授主持的2015年课题“广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发展对比研究”已结题。钟海青教授主持的2018年课题“广西边境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精准脱贫研究”正在按照研究计划推进。欧以克教授主持的2013年课题“民族院校办学特色与发展定位研究”已结题。陆海棠副教授主持的2018年课题“民族院校开展教育扶贫的机制与路径研究”正在按照研究计划推进。

三、工作开展

1.学术交流。201511月,承办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学术研讨会。201512月,承办了中国——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高端论坛。20175月,承办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边境国门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2017年和2018年,协助有关单位举办了中国——老挝高等教育合作论坛、第三届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广西“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建设与东盟经济文化专题培训班。20191113-15日,与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对话、互鉴、共生:中国——东盟教育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

2.调查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多次深入民族地区教育一线,开展民族教育调查研究,为形成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成果

承担了“跨境民族教育研究”“西南边境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再生产发生归因及其干预”“广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发展对比研究”“广西边境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精准脱贫研究”“民族院校开展教育扶贫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研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40多项。

基地共出版了《跨境民族教育研究》《马来西亚的民族团结与教育》《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著作8部。其中,《跨境民族教育研究》2016年先后获得了教育部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西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7年获得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在《民族教育研究》《广西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6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6

五、基地影响力

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在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上,专门举行海青教授的译著《马来西亚的民族团结与教育》发行仪式,马来西亚驻华使馆大使、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局长出席了发行仪式,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马来西亚《星报》等媒体记者对钟海青教授进行了专访,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还与广西民族大学签订了建立马来语资料库的协议。

 

【打印】 【关闭】

电话:010-66090798 传真:010-66090526 邮箱:mjzx@moe.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