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依托西南大学,成立民族教育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基地,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高端人才培养开展。
一、基地建设
1.领导重视。基地挂靠在西南大学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选派长期从事民族教育研究与管理,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基地负责人。西南大学还为研究基地提供了物质条件保障,每年划拨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依托单位除了在教育学部、中心设置专用场地外,学校还调配专门的办公及研究场所2间,专用建筑面积近60平方米;对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下达的科研项目进行1:0.5经费配套。
2.机构和队伍建设。基地主任由西南大学副校长崔延强教授担任,由“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学敏教授任常务副主任,实现两个研究机构无缝衔接,设立“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所”和“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室”。基地在民族地区建立了16个科研与教学田野考察工作站。现有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崔延强教授、张学敏教授)。
二、承担中心课题或专项工作
开展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合作(委托)课题3项,专项工作4项。崔延强教授主持的2015年合作(委托)课题“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成效及高端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已结题。张学敏教授主持的2018年重点课题“加快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对策及战略研究”,正在按照研究计划推进。
张学敏教授参与2017年专项工作“内地西藏班办学成效研究”,已完成相关工作。张学敏教授参与2018年专项工作“‘三区三州’教育扶贫成效评估机制(联络机制)研究”,已完成相关工作。2019年4月,承接国家扶贫攻坚教育领域的重大项目任务“西藏自治区深度贫困县教育脱贫攻坚“一县一策”工作指导方案”研究,完成西藏自治区6个地市调研报告和一个总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研制出6地市、44个深度贫困县教育脱贫攻坚“一县一策”工作指导方案。2020年,对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开展教育脱贫攻坚结对帮扶项目,为赫章县研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重要帮扶任务之一。
三、工作开展
1.学术平台。基地目前已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16个科研与教学田野考察工作站;建立了西南民族教育发展数据信息平台,已经建成四个互相关联的数据库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平台(原生一手研究资源)、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数据库(民族教育发展的统计数据)、字源识字资源与学习平台(适用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学术资源导航平台(整合全球有关民族教育的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学术资源导航系统;承办“重庆市民族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室”,是重庆市2017年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之一。
2.调查研究。基地成立以来,以崔延强教授、张学敏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围绕民族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赴“三区三州”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依托西南,研究西南,丰富而独特的研究资源生发出独特的研究视角、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也促成了自身的研究优势与特色,对西南民族教育发展类型、发展模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教育经费及政策、民族教育立法、民族文化变迁对民族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四、主要成果
聚焦少数民族教育重点问题,在边境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现代化等领域积极开展研究,先后获准立项《民族教育现代化》《欧盟“伊拉斯谟+”高等教育能力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发展路径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内涵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西南民族杂居区教育发展路向研究》《西藏自治区教育脱贫攻坚典型案例研究》等11项课题。其中《欧盟“伊拉斯谟+”高等教育能力建设》是迄今唯一由中国高校作为主持单位的的欧盟“伊拉斯谟+”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由百佳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报告》(第三辑)、《区域文化传承的法律保障研究》《民生改善与教育发展: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研究》《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17部著作。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CSSCI论文170篇,其中SSCI一区2篇,SSCI二区7篇,被《新华文摘》转载8篇。提交咨询报告并被有关部门采纳21篇。
五、基地影响力
与西藏墨脱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校长培训、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等多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支援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与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签署合作交流意向书,双方本着“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基地的优势,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合作重点,切实建立双边合作机制,务求合作实效,以促进双方的协同发展。
2017年9月-2020年7月,基地罗江华教授作为中组部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在新疆师范大学担任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任期三年,不负组织重托和学校期望,用赤忱之心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认真履职尽责,受援单位对罗江华教授援疆期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对罗江华教授援疆先进事迹进行通报表扬。
2017年1月经过全国各省(区、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部门和高校社科管理部门推荐、业内专家评审、在线填报数据审核,正式入选CTTI来源智库。还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组织评选的“中国核心智库”。2018年入选CETTE双一流高校教育智库核心榜单,是全国10家入选CETTE核心榜单的双一流高校教育智库之一,也是西部地区唯一一家入选该类榜单的高校教育智库。
疫情防控期间,研究基地师生党员牢记使命担当,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多位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在学校开学复课防控工作中、各地社区基层防控工作中投身志愿者工作,积极贡献力量。
2020年5月5日,研究基地副研究员张健在《光明日报》刊发《文化符号、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文章。当天,求是网、中国新闻网等全文转载,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