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依托贵州民族大学,成立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研究基地,基地侧重高等教育方向,重点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民族民间文化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研究。
一、基地建设
1.领导重视。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贵州民大党委书记张学立、贵州民大校长陶文亮亲临会场参加基地揭牌仪式。基地得到贵州省教育厅、贵州民族大学的大力支持。
2.机构设置。基地自揭牌成立以来,在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贵州省教育厅、贵州民族大学及人文科技学院的支持下,在花溪校区及大学城校区建立了近1500平米办公场地,2017年以来基地完善了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建设。为使基地更好地发挥“区域民族教育智库”作用,依托基地搭建了与民族民间文化相关的两个基地和一个研究院。
3.队伍建设。基地建立了以肖远平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形成了较为充实的人员力量,现设有基地主任1名,常务副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专兼职研究人员12名。其中,9人具有高级职称,3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成员的学科背景包括民俗学、教育学、历史学(少数民族历史)和民族学,涵盖了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创新研究团队”荣获2017年贵州省社科联颁布的“十大优秀创新团队”称号。
4.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办公场地,先后建立了苗绣、蜡染、剪纸、水书四个民族、民间文化培训班,共接收和培养学院师生、社会人士学员百余人。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参与课题实践调查、文章撰写等,指导学生完成并发表学术论文27篇。
二、承担中心课题或专项工作
开展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合作(委托)课题4项。肖远平教授主持2014年课题“民族教育育人规律研究——以少数民族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已结题。肖远平教授主持2015年课题“民族文化进校园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结题。肖远平教授主持2018年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研究工作正在推进中。王伟杰副教授主持2018年课题“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研究”,研究工作正在推进中。
三、工作开展
1.学术委员会。为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基地搭建了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朝戈金,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为核心的学术委员会,涵括了国内民俗学、社会学、民间文学等相关专业的17位知名专家学者。
2.数据库建设。2017年起,基地建设了“屯堡文化3D数据库”,正在筹建“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
3.学术交流。承担省教育厅、省民宗委、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项目推进会”。
4.调查研究。基地成立以来,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研究重点,组织科研团队广泛开展调研。组织开展了贵州省极贫乡镇教育扶贫与学生发展调研;联合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民宗委每年对贵州省全省五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两批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项目学校、两批民族教育“双百工程”等民族特色教育三项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督查调研。
四、主要成果
其他课题15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8项。形成专著11部,论文55篇。
五、基地影响力
获得省厅级以上奖项5次,获各级政府采用或领导批示7次。通过参与政策的制定,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了贵州省高中内涵建设发展评估政策,为贵州省高中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基地成员在学术委员会及贵州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第三方社会服务工作。接受安顺市人民政府委托,拟定《安顺市亚鲁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于2018年8月由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并公布施行。在贵州省教育厅和省教育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基地还具体承担了贵州省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能力提升“双百工程”实施情况的年度检查工作,该检查工作已经实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