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智库

云南民族教育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大学)

[2020/07/23]   来源:民族教育发展中心   浏览次数:1661次

20157,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依托云南民族大学,成立云南民族教育研究基地。主要发挥学校优势,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民族心理、跨境民族教育、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一、基地建设

1.领导重视。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民宗委高度重视“云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专题研究并决定整合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民宗委的所有行政资源,把省级和16个州市的教育、民宗系统的研究队伍聚集到基地中来,将基地定位为云南民族教育研究的智库。

2.机构和队伍。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云南民族大学具有较强区位优势与科研实力。目前基地经过整合校内资源,已经组成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民族心理研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民族职业教育研究4个方向的研究团队,形成了在年龄、学历、学科方向上结构合理、学术专尖、团结向上的研究队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团队中教授及副教授占三分之二,一半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余研究人员也均具有硕士学位。

二、承担中心课题或专项工作

基地承担5项课题,参与1项专项工作。李炳泽教授主持了课题“云南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发展对比研究”,陈继扬教授主持了课题“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推进策略研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普丽春教授主持了课题“云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途径创新研究”,张婕教授主持了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对策研究”,曹鲲副教授主持了课题“民族高等院校在跨境教育合作中的特殊价值与功能发挥机制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跨境教育合作实践为例”。2017年,参与完成中心组织的“云南边境教育问题及对策”的调研及报告撰写。

三、工作开展

1.学术平台。基地重点打造了“云南民族教育田野考察工作站”及“云南民族教育数据及档案库”两个二级基础平台,主要是以基地所承担的各类课题为支撑,根据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云南民族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及教育发展类型中选出一批田野考察点。

2.制度建设。基地正在不断完善机制和考核办法,出台《基地年度科研成果考核办法》《子项目负责人选拔办法》《子项目负责人考核办法》《基地科研项目人员进出管理办法》等条例,并由“基地管理办公室”具体执行,对参加基地项目的机构、个人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

3.管理机制。设立“基地管理办公室”为基地统一管理机构。各方向按照各自的性质和特点实行研究室带头人负责制的组织管理模式。

4.学术交流。201611月,承办了全国教育社会学第14届学术年会,来自各地从事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盛会。20175月,承办第三届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暨民族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共有来自云南省内外21所学校教育学院院长和专家学者,聚焦民族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学术研讨。

四、主要成果

基地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云南省社科项目6项。在《教育科学》《民族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际、国内知名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文化多样性视阀下的弥勒彝族阿细文化研究》《仪式中的教育过程》《永宁摩梭人婚姻家庭变迁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等。

五、基地影响力

20175月,承办第三届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暨民族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人民网、新华网和凤凰网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基地成立后,在民族教育与心理的发展现状、提供实效决策参考、丰富民族教育理论实践研究成果、践行与发扬民族教育研究中的优良传统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对我国民族教育和心理发展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打印】 【关闭】

电话:010-66090798 传真:010-66090526 邮箱:mjzx@moe.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